第三届“全国生态日”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8月19日下午,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日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在北京海润艾丽华酒店华盛顿厅成功举行,本次分论坛以"生态修复青年力量·创新驱动绿色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吸引3300余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参会。

研讨会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主持,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位优秀青年学者,展示了生态修复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创新实践。
刘亚涛讲师(北京林业大学)系统介绍了羧基化纳米纤维素晶体改性纳滤膜的研究,通过精准调控纳米材料在膜中的位置,有效突破了传统膜材料渗透性与选择性之间的制约关系。

冯天骄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团队于航博士通过对比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应,揭示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差异化影响,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邹家祥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创新性地构建了城市内涝韧性评估体系,将社会感知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相结合,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吴其洋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了一锅法合成复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新方法,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空气取水性能,为干旱地区水资源供给提供了新思路。

曲梦君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揭示了地形通过调控土壤性质影响胞外酶活性,并通过水文气候因子影响微生物资源限制的机制,为干旱区河谷林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雷训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利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下胡杨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发现水资源可用性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科学参考。

汪欣林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制出高岭石负载铁系复合材料,实现了对镉和苯并[a]芘复合污染的高效协同修复,为土壤重金属-有机复合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技术。

田硕硕士(北京林业大学)评估了风电建设对植被生长和下垫面气候因子的影响,并分析了风电周边鸟类多样性分布 pattern,为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珂伶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从损失评估和管理网络优化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内涝灾害综合调控体系,为提升城市内涝治理能力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本次研讨会为每位报告人预留了充分的交流时间,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专家学者就研究方法、数据验证、实际应用等方面与汇报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充分展现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科研潜力。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在总结中表示,学会将继续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多交流展示平台,支持青年人才在生态修复领域脱颖而出,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此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青年学者的成长,也为生态修复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