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态修复学会成功举办城市低碳发展青年论坛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两会关于“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部署,北京生态修复学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工程教研所教工党支部及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群绿色发展专委会,于2025年4月2日在京师大厦三层第一会议室隆重举办“城市低碳发展青年论坛”。论坛吸引了近百名专家学者、青年科研人员及行业代表参会,共商城市低碳发展新路径,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本次论坛由北京生态修复学会副理事长刘耕源教授担任主持人,以“共筑绿色未来——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新路径”为主题,围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新材料技术应用”“水环境风险治理”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强国行双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工程教研所党支部书记战金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强调了城市低碳发展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鼓励与会者积极交流、深入探讨,为城市低碳发展贡献智慧。
随后的报告环节精彩纷呈,多位业内权威专家带来了前沿且富有深度的分享。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长、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以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产业发展展望” 为题,从2025年全国两会的体会出发,深入解读政策转型对环保产业的战略机遇,针对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富民,提出加强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政策激励及国际合作的五大建议,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保护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北京好济地聚物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于立安介绍了 “广聚物低碳材料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广聚物材料作为有机-无机复合创新材料,在生态修复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实践应用中,广聚物混凝土利用固废资源制备,兼具生态友好与经济性,已在矿山回填、低碳混凝土等领域落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物加工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李春全围绕 “典型高岭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展开报告,重点分析了高岭石在催化、阻燃、抗菌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其团队通过表面改性与功能复合,突破性地制备了高岭石催化材料、高岭石复合材料及高岭土阻燃剂等。这些成果不仅拓展了高岭石的应用边界,更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展现出高附加值应用潜力,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青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庄媛聚焦 “给水管网水质风险与控制”, 围绕给水管网中铁颗粒物对全氟化合物(PFASs)的富集机制及水质风险控制展开,重点分析了铁颗粒物通过原位络合作用富集PFASs的机理及其对饮用水安全的复合污染风险,提出基于掺混指数的敏感区识别技术、出厂水硫酸根与溶解氧调控策略,并创新研发三维石墨烯改性水泥内衬管材。该研究为破解“黄水”现象、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水质管控。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理事刘文讲解了 “新污染物绿色低碳水处理原理”,针对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他介绍了利用太阳能驱动、基于共价有机网状结构材料的水处理技术,通过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与光驱动分解,实现高效净化,为解决新污染物处理难题提供绿色、低碳且节能降耗的方案。
论坛期间,与会者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围绕城市低碳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不仅对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在交流中拓展了视野,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在闭幕式中表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城市低碳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从业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汇聚了多方智慧与实践经验。学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推动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为北京乃至全国城市的低碳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携手共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美好未来。